一个与直觉相悖的概率问题及其引发的严肃思考
一人用颤抖的双手拿着艾滋病检测呈阳性的化验单去找医生:
“医生,弱弱的问一句,这个检测呈阳性是什么意思啊?”
医生:“同志,做好心理准备,你很有可能要悲剧了…目前艾滋病在世界上比较严重,粗略估计大概每1000人中就有一人得艾滋病。我们采用的是某种血液试验检测法用于检测身体中是否含有艾滋病病毒,这种方法相当精确,但也可能带来两种误诊。首先,他可能会让某些真有艾滋病的人得到阴性结果,称为假阴性,不过只有0.05的概率发生;其次,它还可能让某些没有艾滋病的人得到阳性结果,称为假阳性,不过只有0.01的概率会发生。根据这些数据,你差不多可以估计出来自己的囧况了…”
那人:“我X,哥悲剧了…”
OK虚拟的情境到此打住,我现在要问一个问题,请先不要计算,先尝试着用直觉给出一个答案:如果你就是这位哥,在艾滋病检检测呈阳性的条件下,你真的得了艾滋病的概率是多大呢?
请从下面ABC三个选项中选出与你的直觉最接近的:A.90%; B.50%; C.10%。…
中国编书人的谦虚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中国学术书的前言上都有类似这样一句话:“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缺点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大家不吝指正,万分感激。”更有甚者,居然写出:“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请读者谅解,欢迎批评斧正。”然而,手头上美国人写的学术书,在前言里却没有任何类似的话,整篇前言几乎都是感谢某某人,感谢某某出版社云云。中国人的谦虚可以淋漓尽致地在这件事上体现出来,问题是,这样的谦虚是一种好现象吗?
不知道大家看到上面那种话的时候是种什么感觉,反正我比较反感。你水平有限,能不能提高提高自身水平再来写书,或者是请教请教水平更高的人帮助你也行啊,为什么你水平不高还来写书呢?知不知道书中的错误会误导很多人呢?更可笑的就是那些写着“因时间仓促”怎么怎么样的,你们为什么不用更充分的时间来好好完成一本书呢?匆匆糊弄出来的书我为什么要看?
可能是我受美国资本主义思想毒害太深,我这个思维基本上和美国佬是一致的,美国作者从不在书的前面写自己怎么不大行,美国读者也不愿见到作者的自我否定。因此我看一些关于翻译的文章说,在把中文书往英文翻译的时候是要删除“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缺点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大家不吝指正,万分感激”这句话的,否则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中国与诺贝尔奖
前一阵子我和同学讨论过中国到底有没有人得过诺贝尔奖,争论不休,最近我在网上查了一些人的资料,写在这里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从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颁发以来,共有6名和中国有关系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下面是一些比较详细的资料。
1. 杨振宁。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在西南联大读的大学,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时间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
2. 李政道。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出生于中国上海,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后转学至西南联大。1946年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也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
高考物理教育的失败——一个经典模型之错误
想必学过机械能守恒的高中生都作过这么一类题吧,如图,一个铁链原来静止的放在水平面上,漏出一点点可忽略不计,然后他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滑,告诉你铁链的质量、长度一类东西,问你完全离开平面式铁链的速度(图中第三个状态)。
我当时也作过这一类题,《中学第二教材》把它当作一个重要专题来讲,训练机械能守恒。甚至在程稼夫《力学篇》上,都有一道类似的题,只不过麻烦一点就是了。
浙大讲动量能量的老师出出来这道题之后,我都很惊,这么简单的题,做个包子?一个机械能守恒不就完事了么。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经老师一点破,发现这道题是倒错题,所有这种类型的题全错了!…
不完整的实验
昨天白校长的精彩演讲中,有一段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白校长那次到香港考察,看到学校的实验室只配了一名管理员,而且这名管理员还教着几门、选修课,感到很纳闷,就上去问那名管理员:“你们学校的实验室怎么就配了你一个管理员呢?这样能管理好了么?”
管理员却一连迷茫:“那么,你们那里都配几名管理员呢?”
白校长答道:“生物、物理、化学三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两名,一共六名。”
管理员瞪大了眼睛,问道:“怎么那么多?你们的管理员都干什么啊?”
“我们的管理员在每节实验课前都把每个学生所用的仪器摆在桌子上,好让每名学生一进来就可以做试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在实验结束后,管理员就把每个桌子上的仪器收拾好,清理干净,并放回。”
香港的管理员惊叹:“这是完整的实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