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Posts tagged ‘理性’

25
Jul

怀疑精神&考据精神

今天早晨起床后,便看到人人网上满屏幕都是转发的这样一条状态:“35,一个神奇的数字。动车相撞35人死亡,河南平顶山矿难35人死亡;鄂湘暴雨造成35人死亡。知道为什么死亡人数控制在36人以内吗?超过36人,市委书记这个级别的要撤职,所以一开始发生,就注定了死亡人数不会超过36。”相信常上人人网和微博的同学都看到了这样一条状态。当时我就很震惊,很义愤填膺。可是仔细一想我就开始怀疑这条状态的真实性,于是我并没有转发这条状态,而是发了条状态求证此事的真伪。这条状态没发出多久,就看到辟谣贴逐渐出来了。其实要想验证这条状态的真伪很简单,只要Google一下“河南平顶山矿难”,就可以看到2010年的来自网易和新浪的新闻写道,河南平顶山矿难47人遇难;鄂湘暴雨这种两个省份的自然灾害,跟市委书记有什么关系。基于这两条信息,就可以基本判断这条状态属于自己捏造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来自18点左右的搜狐新闻),现在动车组追尾事故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38人。而这38人毫无疑问仍然还是有所隐瞒的,在这之后应当人数还会继续上升。这篇日志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在对这条状态辟谣,因为这个谣言假的有点太明显。我只是想把这个作为一个引子来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一条惊人的消息,无论真假,因为人人网和微博上转发按钮的存在,传播速度快的惊人。无论是真新闻,还是假谣言,只要很短的时间便可以传遍整个互联网。可是辟谣者就没有这么给力,一般的辟谣贴不仅仅一定要费很大的口舌才能说清楚为什么某消息是谣言,而且它本身一定没有谣言那么吸引眼球。因此,这就造成了当今网络上的一个不可辨驳的现况:人人网和微博成了当今最大的造谣传谣基地,在我经历的这两年里已经看过不知道多少这样的谣言疯狂传播。有些人可能并没有考虑过这消息的真伪但是也转发了,或者是仅仅就是觉得有意思,知道它是假的也转发了。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却在客观上起到了传谣的效果,让更多没有那么强的辨别真伪能力的人看到了这些谣言。造谣传谣现象是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以及人们的心理原因造成的,可以说根本就是无法避免。

不要以为这样的造谣传谣只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会出现,不要高估了所谓发达国家的平民大众。美国民众传谣的情况同样屡见不鲜,美国的twitter同样是谣言传播的圣地。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也不知道粉碎了多少由美国人民传开的谣言。因此不要碰到个什么事儿就把它归结为中国人怎么怎么样,为什么总觉得中国的人民大众就低别人一等呢。

既然在全人类的范围内,谣言都会如野火烧过草原一般疯狂传播,我们能做什么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呼吁大家建立起来怀疑精神和考据精神。在看到一条惊人的消息之后,点击转发之前,我们是不是可以先略微怀疑一下它的真实性呢?如果觉得这条消息有假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先google一下看看这个说法是不是靠谱呢?有些消息只要简单的google一下就可以证实或者证伪;但是对于很难考证真伪的消息怎么办呢?对于这样的消息,我的建议是暂认为它可能真可能假,不要转发,在跟别人谈论起的时候也说清楚这消息真假难辨就ok了。

于是有人要问了,好吧,我怀疑某条消息的真伪了,那么我考证的时候怎么要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信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信的呢?总不能什么都不信。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至少应该在心里建立起来这么一个靠谱程度优先级吧。首先一定要明确,在人人网上出现的状态、新浪微博以及twitter上的微博,他们是所有消息来源里靠谱程度最低的,因为很可能这些话本来只是随便构造出来的段子。其次,比较值得相信的地方,一般来说就是维基百科、大新闻网站(例如新浪网易等)、著名杂志报纸。最值得相信的地方,就是著名学术期刊,因为这里得出的学术结论不会因为转载而被夸张走形(科技新闻、养生小报导致的谣言实在太多啦)。而有一种信息来源目前无法界定其靠谱程度,那就是政府\专家说的话。对于这个问题,后面还会再谈到。

但是,其实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怀疑精神。下面我先举几个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自己有过怀疑精神:…

17
Nov

人的非理性选择

考虑这样一个情景:两个古董专家利用公款在国外买了一个珍贵的古董,但是他们回国的时候因为飞机的托运,把古董给摔坏了。航空公司决定赔偿,但是古董这种东西,价钱可不好衡量,万一他们漫天要价航空公司也不好辨别,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一个招:把这两个专家隔离开来,分别问他们这个古董的价格,然后按照两个价格中较低的那个进行赔偿,同时再付给报低价的那个人同样多的钱(如果两人报价相同就只照价赔偿而不另外付钱)。//注:额外给的钱是奖励给个人的奖金,你并不能指望你的同事拿到这笔钱之后跟你平分…

这一招可够狠的,如果这个古董的价格在两位专家心里都是1万美元,他们会如何报价呢?A会想,如果B如实报了1万美元,那我报9999美元,就可以净赚很多。可是,转念一想,如果B想到了我会报9999元,而报9998元怎么办?那么我的对策就是,我说9997元..可是,如果B连这一步也想到了怎么办…如此下去,想的越深,报价就会越低,如果按照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的话,如此分析下去,两个人只有都报0元才能最终达到纳什均衡,而这个结果却正是最坏的结果。

那么在实际中遇到类似情况大家会怎么报价呢?

这让我想起了在学而时嘻之看到的一个案例。《金融时报》刊登了一个很诡异的广告,说你可以随便写一个0~100之间的整数寄回编辑部,然后如果你写的这个数最接近所有寄来的数的平均数的2/3,你就可以获得一张伦敦到纽约的头等舱往返机票。

如果是你你会写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