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Posts from the ‘Magical Physics’ Category

27
Feb

自由意志与量子力学

“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么亚原子粒子也有。”

上面这句话,并不是什么哲学家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也不是科幻小说家的精彩幻想,而是一个名为“自由意志定理”的数学定理!这篇名为“The Free Will Theorem”的论文,在2006年由John Conway和Simon Kochen发表。这个定理的结论是如此令人震惊,同时也很容易遭到误解。为了明白这个定理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得大概了解一下这个定理是怎么得来的。

首先,在那篇论文里,作者给“自由意志”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自由意志即not determined by past history,意思是你做出的选择或者实验测量的结果并不能由过去发生过的历史所确定。

然后,我们必须知道主流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的一个理解。在量子力学建立之前,物理世界显得那么美好单纯:基本物理定律都已经被发现(至少他们是那么认为的),只要给定这个世界的初始条件(研究对象的位置和速度),那么可以通过这些最基本的物理定律推演出任何时刻被研究对象的物理状态。在这样一种世界观下,机械决定论的兴起就不足为奇了,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被决定好了的,上帝设置好了初始条件,于是在原则上任何时刻的一切物体的物理状态都可以精确预测。

这种美好的世界观,被量子力学的建立所打破了。哥本哈根学派的“概率解释”是对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他们把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坍缩过程描述成只能依靠概率来描述,而不能由更基本的物理定律确定地预测出来。比如说测量一个电子的自旋朝向(选定一个方向之后,结果要么是向上要么是向下),按照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测量之前电子自旋并不具有确定的向上还是向下的朝向,只有在测量的一瞬间,波函数坍缩,然后将以一定的概率被观测到朝上,一定的概率被观测到朝下。

这样一种概率解释虽然能完美地解释当时的绝大多数实验现象,然而一些物理学家却坚信决定论,认为哥本哈根学派的概率解释仅仅是一种不完备的过度理论,将来通过探索一定能找到更好的理论确定的预测出实验结果。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决定论者之一,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说出的。爱因斯坦曾经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思想实验来反驳哥本哈根学派,史称EPR佯谬。然而后来的论战和实验却表明,爱因斯坦在这个问题上是错误的。

在EPR佯谬的基础上,贝尔提出了所谓的贝尔不等式,对以下两种情况的辨别提供了判据: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是正确的vs物理定律既有定域性(定域的意思即信息的传递速度不可超光速)又有实在性(实在性意味着有隐变量可以确定地决定实验的结果)是正确的。后来的实验表明,哥本哈根诠释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物理学家要么放弃光速不可逾越的限制,要么放弃物理定律的实在性。鉴于已经有那么多的实验验证过光速的不可逾越(2011年中微子超光速那个不算的话),而且超光速则意味着因果性被打破,而且理论物理学家早已经把定域性作为了各种理论的基础,因此现在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放弃物理定律的实在性。这就意味着,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概率解释的确已经是最根本的物理了,决定论在此已经不适用。

好了,讲了那么多量子力学,终于可以回到自由意志定理上来了。

自由意志定理的证明过程中用到的公理、思想实验和结论,其实如果了解了贝尔不等式的结论,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了。论文中用到了3条公理,其中公理一是说宇宙中存在信息传递速度的上限(即光速不可逾越),公理二和公理三分别关于自旋和量子纠缠,是为了保证实验装置是可以存在的。这个论证用到的实验装置同EPR佯谬、贝尔不等式的装置非常类似,都是把处于量子纠缠态的一对基本粒子分隔在很远的空间间隔处分别测量一些物理状态。定理结论的原表述是:如果测量自旋方向的选择不是实验人员可以获得的信息的函数,那么粒子的回应同样也不是它们可以获得的信息的函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人的选择是由自由意志产生的,那么粒子的表现也同样如此。此即自由意志定理。记得自由意志即不能由过去发生过的历史所确定,因此其实这一结论其实和前文提到的贝尔不等式的结论非常相近。

那么这个定理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这就属于对于自由意志的哲学探讨了。必须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来继续讨论:1.认为自由意志=随机;2.认为自由不同于随机。…

30
Nov

随身携带朗道十卷是个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

逐渐发现随身携带朗道十卷是个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此我就放放福利把我搜集到的朗道十卷给大家提供下载吧!

这个是朗道十卷英文版pdf版(全)(网上好多都是djvu版 iPad看不了 故转换如此)

朗道物理十卷全英.rar

这个是朗道十卷中文版pdf版(第七卷和第十卷缺失 如果哪位网友有这本求发给我!eaglefantasy at gmail.com)(中文版都非常不清晰 我也找不到好的)

朗道物理十卷中.rar

18
Nov

生物界的标度率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所有部分按照比例放大或者缩小10倍,我们是否可以仍然活的很正常?为什么蚂蚁之类体型很小的生物在相对于他们身高好多好多倍的地方摔下来也不会被摔死,而我们人类就不行?跳蚤真的是传说中生物界的跳高冠军?只要经过简单的物理分析,一切答案便变得显然。

不靠谱的大人国

没学过物理的人,常常以为世界是可以按照比例任意的放大缩小而不会引起什么严重后果的。比如说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中就出现了大人国和小人国这样的设定,里面的大人和小人只是把正常人类按照比例把身体各部分放大缩小了。虽说这只是本小说而且甚至算不上科幻小说,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以死理性派的角度去看看它到底是不是存在着物理上的bug。

我们先看看大人国的境遇。我们必须假设,当体型放大之后,构成身体的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即都是同样的元素、同样的分子同样的蛋白质在起作用,因此,大人国的人们的身体密度一定是与普通人类一样的。于是,他们的体重m=ρV∝l^3,其中l为身高。然而,我们再看看单位面积上骨头要承受的力:F/S=mg/S∝(l^3)/(l^2)=l。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意思就是,你体型越大,你单位面积上骨头要承受的力越大,也就是说大人国里的人要比我们容易骨折的多。

在生物界里这一现象可以很明显的得到反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如果你把一张蚂蚁的照片和一张大象的照片放到大小一样去比较,会很明显的发现大象的腿要粗得多。如果把蚂蚁按照比例放大到大象那么大,按照上一段中的分析,它是一定站不起来的。因此大象为了能站立,它就必须让自己的腿变粗好多。

其实标度变换下物理现象不是不变的这一事实早就被人们所认识了,物理界的开山鼻祖伽利略就在其著名的《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提到了这一事实,下图就出自该书。即如果一个动物的体型长度被放大了两倍,那么其骨头的粗细程度必须和原来不成比例。

小人国的境遇

31
Oct

通往月球之路——电磁大炮

人类对于太空的好奇已经有数不清多少年的历史了,然而自从上世纪人类登月达到了巅峰时期之后,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似乎陷入了一个囧境。显然我们的太空旅行现况离科幻小说差的太远,我们不仅仅这么多年了连火星都没有登上,甚至月球都已经几十年没有再上去过。甚至航天飞机都已经被叫停。到底是什么事情阻碍了人类通往太空的步伐?答案非常简单:钱。持续10多年的登月计划整个耗资上百亿美元,这种量级的花费,任何一个政府都需要慎之又慎地考虑要不要做。也许,人类的太空之旅,必须经过一个大的变革才能圆梦了。

火箭的缺点:

传统的火箭运输方法有许多固有的缺点。

首先,火箭运输有一个固有的问题,它必须一路上不停地燃烧燃料进行加速,而这就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燃料是去加速燃料去了,真正加速了最后想抛出去的卫星的燃料比例很低。因此导致每次发射卫星都会消耗大量的燃料,而它的价钱是昂贵的。其次,火箭发射的安全性并不高。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控制安全,可是火箭发射总是有那么1%量级的事故率降不下来。再次,火箭运输每次运输的质量只能很小,若要运输大质量物资到太空,这个途径并不是个好的选择。

通往太空的必经之路 月球:

人类若是想要探索太空,那么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将是一个必经之路。为什么呢?显然,从地面上直接往外太空发射卫星是一个很糟糕的选择,原因有二:1.地球的重力非常大;2.地球的大气层较密,有着很大的空气阻力。如果是在地球卫星轨道上建立空间站并且作为基地,也不是最佳选择,它有至少两个缺点:1.外太空没有保护,精密仪器很容易受到太空辐射或者太空垃圾的撞击而毁坏;2.卫星轨道上并没有任何建筑材料,所有建设基地的物资必须靠地球来运输。

月球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太空基地选址,它的优点非常多,可以说是正好是弥补了前面提到所有缺点:1.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便于向外发射卫星;2.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空气阻力比地球小得多;3.如果在月球表面挖一个洞并且在里面建立基地,则月球的地面就是一个极其良好的防辐射、防撞击的保护层,不必担心仪器损坏;4.月球上也有丰富的资源,建立基地所需的资源可以就地挖掘。

因此,为了将来探索太空,我们必须先踏上月球,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可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向月球发射大量的物资,同时其经济代价又不像现有火箭运输方式那么高。注意,为了使得建立基地变得可行,第一步是运输大量物资,暂时先不考虑运输人类(人类将来可能仍要通过火箭的方式运送),因此可以让运输过程的加速度很大而不必担心里面东西被压坏。

我们的方案 电磁加速:

19
Oct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甩手——角动量守恒

大家也许小时候都有过一个疑问:人们走路的时候为什么要甩手呢?为什么如果走顺拐了会感觉特别别扭呢?一个很常见的解释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这种解释了和没解释没什么区别的答案是永远正确的,但问题是具体甩手是怎么保持身体平衡的?

为了讲清楚这个现象,需要先引入一个叫角动量的概念。(本文中所研究的现象只涉及绕轴的旋转,因此在这里就引入一个角动量的简化版本的定义好了。)对于一个质量为m质点:先随便找一条直线作为参考轴,设被研究的质点到这条轴的距离为r,如果质点垂直于r方向的速度为v,那么这个质点(相对于参考轴)的角动量则为L=rmv。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不是质点,例如是一只人类,那么她整个的角动量是她身上所有质点的角动量之和。

定义了角动量之后,可以通过简单的推导立刻推出一个非常牛逼的性质,角动量定理:物体的角动量变化率等于它所受的外力矩。(大家应该记得力矩是什么吧..就是r乘以垂直于r方向的力。)于是乎,倘若系统没有外力矩作用,那么角动量就华丽丽的守恒了:此即为传说中的角动量守恒!这种情况是十分多见的:例如一个旋转着的陀螺,为什么它不会很容易倒下呢?原因就在于角动量守恒:就选取陀螺的转轴为参考轴,那它就是不受外力矩的,因此它的角动量守恒,因此在理想情况下它将一直转下去。大家还记得动量p可以写成p=mv吧,于是角动量L就等于r×p。因此角动量守恒就可以被称之为rp守恒~!(这只是非官方叫法,莫当真。。。)

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这三个守恒定律,是这个宇宙中最基本最牢不可破的三条定律,它们都是我们宇宙基本时空性质的反应。根据理论力学中的一个深刻的定理——诺特尔定理:能量守恒等价于时间平移对称性,即物理定律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动量守恒等价于空间平移对称性,即物理定律并不随着空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角动量守恒则等价于空间各向同性,即物理定律并不随着空间朝向的改变而改变。

回到本文一开始的问题上来。…

17
Aug

献给业余数学之王:澄清对费马原理的误解

2011年8月17日,是费马(Pierre de Fermat)诞辰410周年。今天, 谷歌推出新涂鸦——费马大定理以纪念这位最专业的业余数学家。

除了费马大定理,相信大家也一定都听说过费马原理。它通常被表述为过空间中两定点的光,实际路径总是光程(或者时间)最短。费马原理是一条十分令人着迷的原理,从它可以推导出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几乎包含了几何光学的全部内容。然而,对于这个原理,很多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解,这是由于费马原理表述有误造成的。在今天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本文就来一一澄清。

首先说明一点,在费马原理的表述中,光程和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是等效的,因为这两个量之比就是真空中的光速c。所以本文中后面只说光程而不说时间。

百度百科的不靠谱说法

不妨先看看 百度百科 给出的费马原理的定义:光波在两点之间传递时,自动选取费时最少的路径。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错误表述,只要看下面这个平面镜反射的例子就知道了。


从A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到达B点,这条光线必然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可是这是光程最短的路径吗?显然不是,从A发出直接到达B的光线光程更短。所以使用“最小”一词是绝对错误的,费马原理其实是个局域性的原理,所有诸如最小的词均应当替换为极小。只要光程取极小值,无论是否是最小,它都是真实存在的光线。

用“极小值”表述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