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喷有感
前几天我们的信用卡博客因为发了点有争议的话题被喷的好惨。感慨一下:在网上 哪怕是教大家省钱/赚钱的内容 都会整天被喷。写早了被喷 写晚了被喷 写也被喷不写也还是会被喷。幸好我也算是那种心比较大的不太care被喷的人吧…
虽然有大佬建议我们网站要积极控评 不过出于我的哲学我还是把有点信息量的评论都留着了 只删了偶尔几个纯谩骂的。既然我特别讨厌国内做了点啥不好的事儿然后一讨论就要删帖的环境 就不准备删除我们这批评的评论。
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该在网上经营一个利欲熏心、无恶不作、毫无道德底线的奸商人设。这样大家忽然发现我有时候还是有点良心的 就会好感++ 😂 看川普那样的人 即使再爆出来逃税或者搞小三之类的丑闻 估计都不会影响他在群众中的形象 因为本来就已经低到没法再低了;然而假设桑德斯这样的候选人出点丑闻 估计影响还是蛮大的。…
地理知识小题
看到有人说美国人对美国之外的世界认知特别匮乏… 我觉得,人们对自己关心的东西以外的世界无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吧… 我来出些小题目 大家可以看看如果不靠Google自己能做对多少?
美国地理知识篇
- 华盛顿州 Washington (WA) 在美国的哪个方位?
A. 东南; B. 西南; C. 东北; D. 西北.
- 伊利诺伊州 Illinois (IL) 的首府是哪个城市?
A. 芝加哥 Chicago; B. 斯普林菲尔德 Springfield; C. 香槟市 Champaign; D. 罗克福德 Rockford.
- 加州 California (CA) 首府是哪个城市?
A. 旧金山 San …
如何导出微信(包括朋友圈)数据 — 利用欧盟GDPR法案带来的权利
【更新】据很多人的数据点,现在微信似乎已经不让更换成欧盟手机号了,这个路子很可能已经死了。
在这个时代,数据就是生产资料。有了用户的数据,可以匹配精准的广告推荐给用户,可以训练AI算法,可以从大数据中挖掘出各种有利可图的东西:这些直接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润。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是,数据这个生产资料,是用户产生的,却不属于用户,起码在中国大陆和美国都是如此。想要把一个网站上属于自己的数据导出出来然后导入另一个网站或者自己的网站?抱歉,没有这个选项。拥有数据主权的大公司们,规模变得越来越巨型,利润越来越大,态度越来越漠视用户,然而用户们获得了什么?
欧盟的 GDPR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法案就旨在改变这一现状。此法案已经在2018年5月25日生效。这个法案包括的内容众多,其中跟本文相关的一点是:只要一个公司在欧盟经营,那么它必须给用户提供导出数据的选项。
虽然大家一般认为微信是个中国的产品,但是我们发现微信并没有退出欧盟市场,因此它选择了遵守GDPR法案。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导出微信数据的可能性!本文将详细描述如何导出微信数据。
如果你有心,很可能仔细的找过微信有没有导出数据的按钮,那么身在中国大陆和美国的用户们很可能会发现:根本没有。这是因为GDPR法案的管辖范围只在欧盟,而且微信非常鸡贼的把这个导出数据的功能只开放给了欧盟用户。于是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让微信认为我是欧盟用户?
经过试验,我发现,微信判定一个用户是否是欧盟用户的关键因素,是绑定的手机号属于哪个国家!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一个欧盟的手机号。可以确定的是,想在微信绑定一个手机号,不可以随便填写,因为需要收验证短信。市面上有不少做这个服务的,我自己用的是一个叫 Dingtone 的APP,大概只需要几刀左右的价格就可以拥有一个其他国家的手机号。这是我的refer链接:
下载安装好 Dingtone 之后,选择 Get a Dingtone Phone Number:
下图是它支持的国家列表,其中 Belgium(比利时)和 Netherlands(荷兰)是对我们有用的欧盟国家。
选择了比利时之后,可以看到很多可选的手机号,选择一个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步骤了。
有了手机号,就可以开始在微信上去掉原来的手机号、绑定新手机号了。具体位置在微信的:设置 – 账号与安全 – 手机号。在这里更换绑定的手机号即可,这里不详述了,只要你能收到验证码就应该可以绑定成功。
在成功绑定欧盟手机号之后,就可以找到下载数据的按钮了,具体位置在微信的:设置 – 账号与安全 – 更多安全设置 – 导出个人数据,如图:…
细数一下那些不是“主权国家”的“国家和地区”
波多黎各是主权国家还是属于美国?
马绍尔群岛是主权国家还是属于美国?
牙买加是主权国家还是属于英国?
开曼群岛是主权国家还是属于英国?
圣基茨和尼维斯是主权国家还是属于英国?
阿鲁巴是主权国家还是属于荷兰?
格陵兰是主权国家还是属于丹麦?
虽然中国人人都知道香港澳门台湾是属于中国的,但是一般来说对其他国家的情况就没那么了解了,能正确回答出上述问题的中国人恐怕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很多地图上标注的其实是“国家和地区” (Countries and Regions),而不是“主权国家” (Sovereign State)。这件事勾引起了我的一个好奇心:“主权国家”和“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是有差别的,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哪些不是“主权国家”的“国家和地区”呢?“主权国家”的概念暂且根据联合国的认可来计算,有193个成员国+2个观察员(Holy See 梵蒂冈 和 State of Palestine 巴勒斯坦),一共195个。而根据 ISO 3166,“国家和地区”共249个。也就是说,共有54个“国家和地区”不属于“主权国家”。为了找到这54个“国家和地区”,我比对了一下这两份清单,见这里。
下面我就来细细数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情况:
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这一类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包含以下三个:
- Hong Kong 香港
- Macao 澳门
-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台湾(中国的一个省)(注:大家别嫌我啰嗦,在
随便写点关于美国种族问题
这几天 “It’s OK to be white” 的话题在知乎上很火。于是借此随便写点关于美国种族问题的想法吧。
大概很多中国人不太理解这句话在美国的隐含含义大概是啥,其实有个类比能让中国人更明白。在美国,白人因为历史原因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优待,这种优待并不体现在纸面上,但却确实是存在的;在中国,北京孩子也因为政治或者历史原因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优待,这种优待表现在高考上尤其明显,但其实不止是高考,出国留学读本科的人里面北京孩子也是占比远大于其他省市,以出国读本科来类比是最容易让人理解的。
中国人最喜欢以一个确定的标准,不分种族不分地域来录取。这样的确是最公平的,但是却有前提条件:人们受教育的环境得是大致相当的。但是现实却远不是如此,现实就是初等教育的资源分配极其不均匀。美国本科录取中国学生的时候,可没有什么北京人有加分;相反的,因为美国的政治正确,他们其实更希望招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呢。基本可以当做对中国人来说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公平录取吧。但现实呢?还是北京孩子录取到藤校的比例特别大,藤校2017年在大陆高中内共录取169人,其中北京录取67人,见这里。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山东孩子,尤其是小县城的人,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原来中国的高中生可以直接去申请美国大学。甚至有人还会说“唉,河南的学生,我打赌,99%都不知道美国藤校来中国招生了……”。一个“来中国招生”,就反映出了明显的无知,因为美国本科是需要学生自己申请的,而不是对方来招生。这种无知,并非因为他笨,而是仅仅来源于他所在的受教育环境的信息限制。这种程度的信息差距,恐怕不少北京孩子自己都意识不到:居然还有人不知道中国高中生可以申请美国大学?可现实就是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层面的差距了。考托福要多少钱?考 SAT 要多少钱?考 SAT 的路费要多少钱?申请一所美国大学要多少钱?这些钱可未必每个家庭都出得起。而且,即使录取了,没有奖学金的情况下,学费生活费之高就令大多数中国家庭望而却步了。我本人没有申请美国本科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最后,还要考虑准备申请的机会成本。一个高中学生,在没有多少前辈的成功经验的情况下,准备申请美国大学而耽误的高考准备时间,这代价几个人付得起?北京那种前辈们榜样频出、各种经验都可以手把手传递的环境,自然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就是为什么藤校在中国几乎是无视种族与地域的录取政策,却事实上在录取结果上优待了北京孩子。哪怕两个自身水平一样的孩子,分别放到两个身在山东和北京的家庭,就会导致录取结果的天壤之别。
所以说,无视出身的录取规则,的确是公平的,但是这种公平必须加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受教育环境的平等。
回到美国的问题上来,白人贴广告说 It’s OK to be white,其实很像是北京孩子拿着藤校的录取通知书强调 It’s OK to be 北京人,然后标榜自己的录取成就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得来的,并没有得到什么优待。真的没有得到什么优待么?
想要实现真正的公平,除了在录取标准上无视出身,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孩子们的受教育环境平等。中国的高校经费都是中央拨的,北京的高校之所以那么好又那么多,中央的经费倾向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但中央的税收又不只是北京交上来的,为什么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得到的高校教育经费却完全不成正比?倘若经费支持足够,省内也扶持出几个真正优秀的高校,这些省的孩子们也就不必在高考上那么凄惨了。另外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的资源,北京和其他省市差距有多大?这种差距才是不平等的真正来源。希望中央能够在这方面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
回到美国的问题上来,白人和其他种族的确在从小受教育的阶段得到的资源就不一样。初等教育最好的那些私校,有几个穷人负担得起?其他种族有多少人父辈就积累起了财富?说不定那些人爷爷辈还是奴隶呢,怎么可能积累起来财富。除了私校,公立学校当然也有好的,但这就出来学区房的问题了,穷人哪里买得起学区房?得不到同样优质的初等教育,即使大学的录取标准完全不看出身,也是自然的给了那些父辈爷辈积累了财富的人一些优待,不管这财富的获得是否有道德问题。
当然,现在美国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我也不是很看好。对某些特定群体降低大学甚至公司的录取标准,在我看来只是掩盖问题而已,完全无法解决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可是这样的事情,见效是长期的,投入却是巨大的,哪个政客愿意做?哎。…
随便说几句关于机器学习和物理
今天看到的一个关于机器学习的想法挺有意思。也许人类最终会发现 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都只是受人脑有限的计算力而发展出的局部最优解。包括现在我们理解的物理定律。什么是物理?物理学家普遍有种倾向就是认为物理定律必当是简洁的。有句名言是给我四个参数我能画一头大象,给我五个参数我能让大象的鼻子动。但倘若某一天 机器学习用几亿个参数暴力做物理预测 比人类用理解的方式做出来的都要更好呢?说实话现代的物理也其实一点都不简洁了 看似简洁的背后都有一大堆冗长的数学符号的定义藏着呢。期待哪天机器学习可以各种预测 Navier-Stokes 湍流的性质。…